每日互动云合数据重磅发布:《2021年城市可持续移动性观察报告》

近日,世界交通运输工程技术论坛(WTC2021)“新时代公共交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分论坛上,由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每日互动(300766.SZ)浙江云合数据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编制的的国内首个城市移动性行业报告《2021年城市可持续移动性观察报告》正式发布,获得业内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报告发布现场

 

首创城市可持续移动性评价体系

报告从国内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拆解了城市对“可持续的移动性”(Sustainable Mobility)的需求,突破传统规划思维,融合可持续移动性内涵,从出行有效率、街道有魅力、空间有活力三大维度,构建起了一整套适用于我国城市的可持续移动性评价体系。

城市可持续移动性评价体系

报告梳理的这一评价体系是对人民交通出行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量化诠释,全面揭示交通本源价值,让“人民满意”看得见、摸得着。

 

八大城市可持续移动性评估结果出炉

报告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采用多源异构数据,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武汉、昆明、南昌八座典型城市可持续移动性开展多维度、多视角,细颗粒度的观察与评估,系统审视交通供给与人的多元化诉求之间的互动规律。每日互动云合数据通过人与时空数据模型,构建起区域数据空间,深入洞察“人口+时间+空间”三要素的内在联系,为报告提供了强劲的数据支撑,也为报告带去许多新鲜的观察角度。

 

出行有效率 公共交通发展任重而道远

城市公共交通与小汽车通勤时间比普遍 大于 1.5

公共交通全程出行时间与小汽车比值是公共交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报告显示八座城市公共交通与小汽车通勤时间比普遍在1.5-2.5之间,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占率依然任重而道远。新加坡、深圳市均提出了“公交1.5战略”,即将公交全程出行时间控制在小汽车出行时间的1.5倍以内。纵观本报告八座城市,出行时间比小于1.5的地区所覆盖人口比例,仅上海市中心城区能覆盖超过40%人口,其余城市该指标均低于30%。

各城市公共交通与小汽车通勤时间比一览图

轨道交通为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

提升交通可达性,能够极大地拓展丰富居民就业选择面。报告发现,轨道交通建设,为八座城市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就45分钟可达岗位规模而言,轨道沿线地区是非沿线地区的2.5倍。

公共交通45分钟可达岗位数量分布图(以北京、上海为例)

轨道快线有效提升了交通枢纽的辐射能级

报告显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及大兴机场线开通后,五环内乘坐公共交通90分钟可达机场的居民比例由64%大幅增长至92%。上海机场磁悬浮线路对于拓展机场辐射能级起到了重大作用,浦东国际机场在考虑磁悬浮线路后,公共交通出行1小时覆盖中心城区的居民比例提升了一倍,极大改善居民的对外出行便利性。

大兴国际机场开通前后航空枢纽公共交通辐射等时圈分布图

◆中心城区一半以上 居民步行15分钟即可享受 社区 基本公共服务

目前,提升城市宜居性已成为国内城市的共识,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纷纷提出建设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报告发现,8座城市中心城区社区生活圈建设成效较好,超过50%社区生活圈便利性达到“较为方便”以上级别,居民就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平均达到5类。但是,国内城市也普遍面临养老、体育等基本服务设施规模不足、分布不均等问题。

15分钟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分布图(以上海、武汉为例)

各年龄段人群15分钟宜居圈(以成都为例)

 

街道有魅力 街景+AI不一样的街道魅力与风采

绿视率、围合感、建筑界面、街道家具共同构成街道魅力图谱

高魅力街道,往往给人以优质体验。较高的绿视率给人舒适的视觉感受,适宜的天空可见度给人开阔明朗的步行体验,连续的建筑界面则有助于营造安心的围合感。

高魅力街道,并非千篇一律。街道魅力基因图谱显示,高魅力街道包括景观型、生活型、商业型等各具特色的街道。景观型街道兼具高绿视率和高围合感,生活型街道兼具高绿视率、高界面渗透率及高人行道空间设置率,商业型街道兼具高建筑界面、多样街道设施与丰富街道色彩。

体验优质的非主干道画像(以成都为例)

“窄路密网”对营造街道空间魅力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窄路密网”有利于提高步行通达性、提升街道体验。报告发现,低等级的“窄路”普遍具有高人行道可见度、高绿视率、高建筑界面等魅力基因,体验感高于高等级的“宽马路”。目前,各城市仍存在大量宽马路、大街区的片区,步行体验感、通达性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基于ANN评价模型所开展的非主干道类型得分示意

 

城市有活力 全时空感受城市律动,解密城市活力图谱

◆高质量发展阶段下的城市活力由通勤出行向全时段活动拓展

报告显示,8座城市活力高峰出现在中午12点和下午6点,大量“家门口”、小区内的活动构成了城市活力图景。因此,城市公共资源配置策略需要调整,从传统关注通勤出行为主向更加关注全时段活动转变。

此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夜间活力高峰持续时长明显高于其他城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超大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和更发达的夜间经济。

工作日0-5点活力热点分析(以上海内环为例)

工作日和周末24小时活动强度分布(以上海和武汉为例)

◆城市活力与1 5 分钟生活圈呈现正相关关系

丰富的服务设施更加吸引人。以北京五环内为例,社区设施服务非常便利的区域,工作日全天平均活动强度超过1万人/平方公里,显著高于设施便利度低的片区。

15分钟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分布与活力变化图(以北京五环内为例)

15分钟生活圈覆盖率与工作日活动强度(以北京五环内为例)

 

增能智慧城市交通发展升级与转型

报告一经发布就受到了行业内专家学者的关注,也收获了不少好评。有专家认为,报告利用多样化的数据资源,依托科学高效的分析技术方法,深入分析多个城市的交通出行活动与交通系统建设发展特征,为精准评估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基础。

报告除了系统性地反映各城市的可持续移动性的现状外,在应用性上也做出了突破。报告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记录城市交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做百姓看得见、看得懂的规划,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交通治理新格局全面赋能。报告从人民视角出发看成效,对城市重大交通基建、交通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前后对比和持续跟踪评估,促进建设“人民满意交通”目标的实现。报告采用百米级栅格空间尺度观察可持续移动性,为提升基层治理的精准化、精细化水平赋能。

未来,每日互动云合数据以及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将持续深入开展相关研究,纳入更多有代表性的城市,不断拓展评估城市的地域范围;不断丰富可持续性移动性指标体系及内涵,提升评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最终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评价体系,为新时期交通规划转型发展提供有价值和洞见的思考与观察。

 这么有创新精神的报告,你不想看吗?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每日互动公众号(mrtech2010)

回复“我要报告”即可免费获取完整报告!

 

  • 在线咨询
  • 技术咨询
  • 业务咨询
  • 电话咨询